首页  工会概况  民主管理  理论研究  协会之窗  女工园地  教工风采  大事摘要 
 教代会简介 
 机构设置 
 历届大会 
 专委会工作 
 二级教代会 
 校务公开 
 
 
历届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民主管理>>历届大会>>正文
首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工作报告
2005-08-31 00:00  

                      首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工作报告  
                       
                      认真巩固评建成效  大力提升办学层次  
              开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新局面  
             ——在安徽工业大学首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董元篪  
                                2005年2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校首届四次教代会作工作报告,请予讨论。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学校党代会确立的“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高水平、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两大工程;巩固评建成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博士授权单位的突破,开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新局面!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对我校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评建为重点,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奋力拼搏,推动本科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同时,学校抓住评建机遇,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评建工作及其成效  
  一年时间扎实的评建工作在推动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  
在迎评过程中,学校把握自身实际和时代特征,认真分析变化了的形势,广泛发动群众讨论,认真总结办学实践,深入讨论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既符合我校办学实际,又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迎评促建的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进一步凝练,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一批成果,并结合实际逐步固化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毕业生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精神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肯定。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后一致认为,短短的一周时间,强烈地感受到了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扎根基层,适应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2、教学建设和改革成效显著。  
  通过迎评促建,全校上下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形成了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建设与改革、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优化;财务管理和自动化专业被新增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新增本科专业3个,并首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三个专业开展双学位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断深化,27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8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的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一个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带动整体课程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双语教学积极推进,44门双语教学课程已经立项。围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家课题的研究,整体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电工电子、计算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重视,自2003年6月以来,引进硕士学历以上教师120多人,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评建工作促进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并取得累累硕果。在评建过程中,学校抓住四年一次的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和两年一次的省级教改课题申报立项的机遇,精心组织申报工作,经过评审,我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项目获特等奖,另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得新立项省级教改课题20项,其中重点课题9项,一般课题11项。获高等级奖励成果数量和重点课题数量以及获奖成果总数、立项课题总数均位于安徽高校的前列。  
  教学管理和运行不断规范,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学校认真做好教学任务的审核、安排落实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教学运行状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质和量的检查;全面清理、修订和补充了教学管理文件,评建中学校制订和修订了各类教学规章制度18个,完成了各年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汇编等基础性工作。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日常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予以高度评价。  
  3、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在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中,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调研摸底,到自评自查、校内模拟评估,再到省级预评、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学校通过评建工作的逐步深入,对各个方面的办学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潜,对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差距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本科教学工作运行的实际状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按照评估方案各项指标的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力加强建设,使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开展评建工作以来,学校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了配置现代化装备设施的新图书馆和院资料室,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藏书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建成了新的金工实习工厂和工程实践中心,添置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金工实习设备;建成了经管类实践教学基地和模拟法庭;改造了工科专业的重型实验基地;扩建了数字化语音室2个(座位170个);对已有的实验室装备作了相应的补充和更新;改造了校本部田径场,新建了东校区2320平方米的体育馆,同时新建了一批篮、排球场等运动场地。  
  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7607万元,生均5314元;生均教室面积4.44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6.94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4.58平方米;有多媒体教室60个、语音室14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每百名学生达84.56个;有教学用计算机2522台,每百名学生达18.6台;生均馆舍面积1.73平方米,各类图书155.78万册(含电子图书),有中文期刊1470种、外文期刊61种。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保证了教学需要,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4、进一步提高了对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认识。  
  以热能、钢冶等专业的教学改革为起点,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坚持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90年代中期,以承担“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国家级课题为标志,我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5年开始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年学分制;进入新世纪,我们又以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3项课题为依托,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1年实行学分制。我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正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从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到素质质量观的转变,而不断深化的,并实现从传统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到学分制的转变,建立了具有我们安工大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在评建过程中,全校广大干部和教师通过对办学实践的总结,对办学特色的凝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提高了对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一是实行学分制是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和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实行学分制是坚持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个性化、素质型要求的客观需要。传统的以自然班为单位的单一化、统一化的刚性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学分制,实现以单个学生为单元的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弹性教学管理,有利于把“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入和落实到教学管理的运行之中,有利于学生在统一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师指导下,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按意愿选择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统一质量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三是实行学分制必须实施在教师指导下的选课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内在要求。只有全面实行选课制,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四是实行学分制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以保证教学质量。这就为学校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工作,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5、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安工大”意识得到充分展现。  
  在迎评促建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乐于奉献,上下一心紧紧围绕迎评促建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劲往一处使,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每个安工大人都倾注了对学校事业的关注,对迎评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特别是在暑假、国庆假期和双休日期间,许多教职员工以及专家组、材料组的老同志怀着对学校事业和教学工作的深厚感情,为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放弃休息和假期,加班加点抓落实。各单位各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充分体现了安工大人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从评估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中,广大教职工的爱校精神进一步激发为建校的活力,汇聚成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提高的强大推动力量,大家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充满了信心。  
广大师生员工爱校敬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勤奋扎实的作风和追求一流的风貌,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安工大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二)评建带动学科建设、科研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迎评促建是过去一年中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显著进展是我们2004年工作的又一亮点。  
  1、科研工作有新的突破。2004年,学校完成科技总经费7800万元,科研处的到位经费突破1000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195.2万元,比上一年度有显著增加;新立项科研课题171项,新增省级以上纵向课题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包括2项联合申报的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财政部会计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十五攻关重大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43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项。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保持和发展了我校在横向课题上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新增企事业委托项目98项,新增横向科研经费合同额856万元。  
  在获奖、鉴定、专利申报方面也有较大突破,获各级科研奖励共14项。其中安徽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3项。专利申请13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成果推广应用30项;全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844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含国外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41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74篇;出版专著28部。  
  2、学科平台建设初显成效。2004年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既突出开展本科教学评建这个重点,又认真做好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校根据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新增硕士点申报工作的要求,对冶金、材料、化工、电力电子、会计学等5个学科,对材料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应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5个二级学科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建设。一年来,这些学科在研究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今年突破博士授予权和新增硕士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公司治理与运营管理重点研究基地”顺利建设的同时,我校“金属材料及加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被批准为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还自筹经费,建立了“煤转化与副产品深加工”校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扩展了学科建设的实验平台并提高了平台的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2004年新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全日制研究生招生205人,工程硕士招生140人。到2004年年底,各类研究生总数达到587人。  
  3、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科技产业坚持走产学研之路,积极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技术创新、技术进步。200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2亿,利税1000万元的经营目标。2004年11月我校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分园”,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科技产业在做好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的同时,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特色,利用科技产业的资源优势,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吸纳学生参加一些新产品的研发和工程项目的施工,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动手能力,开阔视野,找到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点,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积极发挥作用。  
  4、对外交流与合作富有成效。一年来,学校共接待国外(或境外)40余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或洽商双方合作业务;与加拿大Ryerson大学、越南国家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国际校际合作文本及项目协议书10个;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科研和人才合作培养等项目已顺利实施;与美国Iongwood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首批选派的同学已赴美学习,另有19名学生将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习。  
  2004年学校经过努力还获得香港邵氏基金会赠款300万港币,兴建安徽工业大学逸夫实验楼。  
  5、招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我校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共录取新生5853人。其中,录取本科新生4463人,高职(专科)学生1040人,普高“专升本”新生350人。在录取的本科新生中,除北京、上海等地外,第一志愿录取率接近100%,其中在安徽本省录取的本科新生,高考文化课成绩都在省控制线20分以上。  
  就业工作方面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校通过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努力使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到2004年12月底,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08%。就业工作的突出成绩在省级评估中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2004年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迎评促建为中心,在繁重的任务、巨大的压力面前,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真抓实干,团结奋斗,评建及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为学校“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目标的实现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但是,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没有结束,学校在迎评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还迫切需要解决,整改阶段的工作任务仍相当艰巨。  
  一是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是影响和制约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办学经费的短缺制约着学校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东校区的二期工程建设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是在新形势下,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某些具体的制度还有与学校加快发展、提高水平不相适应、不太协调的方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4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评估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新一年,我们将以整改和申博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努力将学校的各项工作从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推进!  

  二、2005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在新学期刚刚开始我们就召开本次教代会,就是要认真总结2004年的工作,就是要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谋划更大的发展,规划更美好的未来,开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新局面。  
  2005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贯彻落实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高水平,持续发展”的方针,继续推进“质量工程”和“学科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同时启动东校区新区的建设工程。工作的重点,一是认真巩固评建成效,狠抓整改工作,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全力以赴,要在博士授予单位的申报上取得成功。  
  (一)认真巩固评建成效,狠抓整改工作,把“质量工程”进一步落到实处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本科教学整改工作。评估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自评自建”阶段、“专家考察”阶段和“整改”阶段。专家组考察结束后,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考察反馈意见,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全国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当前实际、2004-2007年规划的实施,研究并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整改方案》。  
  本次教代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分析、研究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考察反馈意见;学习、领会、贯彻学校党委和行政对整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具体情况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做好整改工作。根据学校党政2005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学校还将于今年4月份召开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以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抓好整改措施的检查落实。  
  1、要提高对整改工作的认识。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之一是: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而这些工作其实都是我们学校建设和发展所内涵的任务。借助评估这一动力,能更好地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能够更大地激发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能够在专家的诊断中更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对于整改,我们既要认真地研究、分析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考察的反馈意见,但并不仅仅是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而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着眼长远,在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巩固评建成效,坚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以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工作,结合学校2004-2007规划的实施,继续在推进“两大工程”,实施“三大战略”的办学思路下,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要明确整改工作的基本思路。  
  整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扎扎实实抓整改,练好“内功”;一步一步抓落实,提高水平。全校上下要在深入领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把评建期间一些好的做法坚持下去,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把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各种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学校2004-2007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3、要明确整改的内容与目标。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抓住不放,常抓不懈。近二三年内,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超常规的措施,认真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在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与造就更多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在国内同类高校同类学科中有一定学术地位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梯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2005-2006年,每年引进和补充教师100人左右,到2006年底专任教师数由现在的800人增加到近1000人,生师比控制在16:1以下,使教师队伍的总量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从目前的42%到2005年底增加到50%,到2006年底达到55%以上,以后在这个基础再进一步提高。在3-5年内,力争省级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达到100人左右,在全校形成5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能把握学科前沿的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3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工作;认真抓好在研的省校两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坚持每年一次的校级立项研究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现有7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7门校级精品评建设课程的水平。三年内争取再有20门左右的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再有10门左右的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上有所作为。通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整体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推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双语教学。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2005-2007三年内,在新校区新增教学用校舍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2005年建成1.5万平方米逸夫馆,2006-2007年建成1.4万平方米教学楼和1.2万平方米实验楼,并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田径场。近两年内,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和学校自筹等途径筹措经费4400万元,添置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先进设备,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生均值达到7000元;逐步增加图书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图书资料的总量,纸质图书2005年达到110万册,2006年达到120万册,生均80册。  
  (二)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博士授予权单位的突破  
  2005年是学校推进“学科建设工程”关键的一年。今年学科建设的任务是:突破博士授予权单位、增加硕士学位点7个以上,改善学位点的布局结构。为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既要扎实工作、精心准备,又要以申博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1、要抓学科的内涵建设。学科建设的内涵就是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术梯队,多出学术成果,培养创新人才。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各学科自身的实际,进一步梳理、凝练、确立学科方向,努力形成一些有特色、有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方向;要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结合课题和研究项目的开展,吸引人才,凝聚人才,锻炼队伍,努力形成人才优势,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2、要抓好科研工作。保持科研经费总量的稳步增长,2005年科研经费要达到1亿元,并且在纵向课题申报立项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强科研学术团队的建设,要积极申报省级优秀学术团队,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科研的学科平台建设,做好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各项准备工作;继续加大科研成果鉴定工作的力度,切实做好科研成果报奖工作,力争多出高水平成果和论著;进一步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争取获准更多的发明专利。  
  3、要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随着学校在校研究生规模扩大,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严格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把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4、要抓紧博士授予权单位、新增硕士点等申报材料的起草、整理工作。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组织一支精干的申报工作队伍,分解任务,明确职责,逐项落实;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博士授予权单位和学位点申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主管部门、各学院在本次会议后,要制定学科建设以及学位点申报工作的具体计划。学校将于近期召开2005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各项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学校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全面启动东校区二期工程的建设  
  2004年,围绕学校新征土地的拆迁工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这项工作要力争于今年上半年完成。2005年在完成征迁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要全面启动东校区二期工程的建设。  

  三、完成2005年工作任务的主要措施  

  做好上述重点工作,任务艰巨,实现上述目标,对学校发展关系重大。我们必须发扬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求真务实、团结拼博的“评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三大战略”为抓手、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一)继续认真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非均衡发展”战略,保持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当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优化队伍结构,以高质量的教师确保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力度,培养选拔一批拔尖人才和教学科研骨干,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在国内同类高校、同类学科中有一定学术地位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梯队。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就是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办出水平和特色。当前,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有意识地强化“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扎根基层,适应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在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在学科建设上要结合实际形成特色,实现“特色兴校”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就是要通过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研究方向,力争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在国内形成特色和优势。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各个学科、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发展需求,确定各自既有前瞻性、又合理可行的定位和目标。在学位点建设上,有学位点的学科要突出学科研究方向的整合,学科特色的形成,扩大影响,力争在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没有学位点的学科要加强与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新增学位点寻求、培养新的增长点。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为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及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深化改革是保证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更富成效、提高水平的不竭动力和旺盛的活力。为了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保证学校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也正是在不断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的过程中,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要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学改革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全面总结已完成的各项国家级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2004年我校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大丰收的基础上,2005年积极申报并力争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力量抓紧做好新一轮国家级教改课题立项申报准备工作,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教改立项课题,以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整体推进,为新形势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  
  2、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要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分配为杠杆,促进人力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流动,使高层次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校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化管理模式改革。在与各教学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酝酿的基础上,我们将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建立,扩大学院在办学和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积极探索并建立现代大学的内部管理模式,确保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改革,积极探索住房制度改革的新举措。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及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工作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归宿以及过程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做好工作,办好学校。  
  1、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一,进一步深化“两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两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第三,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要切实落实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第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类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认识。第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第六,切实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第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考试考勤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第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整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练好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内功”,而练好“内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教”方面的严格、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教师的实际进行,把重点放在师德建设上。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释义,认真落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堂课做起”的口号,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落实到扎扎实实的行动中。第二,对照学校《教学工作规程》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经常采取“教案展示”、“课堂教学观摩”、“集体备课”、“以老带新”、“讲课比赛”等形式来规范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广大教师按要求认真履行好岗位责任,严格、规范地完成业务工作和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任务。第三,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教学质量和效果与考核结果、分配、职称评聘、培养培训等直接挂钩。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事迹。  
  3、要加强和改进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上次教代会提出,要坚持管理、服务、效能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建设服务型机关。加强和改进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结合机关的实际,把重点放在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上。要引导机关人员树立“一个观念”、增强“三个意识”。“一个观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和学习。增强“三个意识”第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心系群众,心系师生员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基层服务,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二是增强全局意识,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从学校这个全局出发,了解全局、研究全局、把握全局,统一认识,增强合力;第三是增强创新意识,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学校党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3年底召开的党代会为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2004—2007年发展规划。2004年,经过全校上下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我们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把握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学校赢得了又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态势。2005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学校上质量、上水平的关键一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2004-2007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回顾过去,我们的艰辛、我们的汗水,都化成今天的自豪和骄傲;展望明天,我们还有更多的期待,更大的发展。让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我们安工大人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求真务实、团结拼搏的“评建精神”,为全面实现学校今年的工作目标,开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

安徽工业大学工会委员会 马鞍山市湖东北路500号 邮编:2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