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会概况  民主管理  理论研究  协会之窗  女工园地  教工风采  大事摘要 
 劳模风采 
 先进人物 
 青工之友 
 活动剪影 
 
 
先进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教工风采>>先进人物>>正文
2007—2009年度“三育人”先进集体事迹
2009-09-04 00:00  

20072009年度“三育人”先进集体事迹

1、建筑工程学院:

深化人文建工理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工学院三育人主要工作及业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学院党政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打造人文建工,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为工作目标,不断调整工作状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学院发展。

教学工作思路清晰,重视过程与规范管理。具体做法:①坚持制度化的教研室制度,阶段性的总结、分析和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②结合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学院管理文件中形成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每学年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奖赛活动,构建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③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讨,提高教学辅助手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④不断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近3年来学院承担教改课题10余项,其中校级8项,省级5项,在研教学改革项目5项(其中省级重点一项,学校重点2项,等);学院教师教改成果奖分别为:省级3等奖1项、校级1等奖1项、2等奖2项、3等奖1项。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学科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点,环境工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服务工作。2007年暑期组织学生、教工党员义务开展了东校区生态植物园规划工作;★2007年底至20087月组织70名学生、5名教师承担了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马鞍山市的1400余家工业企业的普查工作;★2009年上半年承办了我校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的组织工作,等;广泛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延伸人才培养平台的进程中,扩大对外社会服务和影响。★学院积极引导、支持学生社团的活动,几年来“绿色驿站”开展的各项活动从校园辐射到全市;★广泛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至目前为止,已订立协议并定期开展活动的教学或课外社会实践基地有10余家3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奉行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及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指导原则,尽可能吸收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以育人为根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引进与送出去相结合,队伍的补充与知识更新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动态优化机制。学院现有教师82人其中教授10人(3人兼职),副教授20余人;教师中博士30人(6人在读),硕士38人(3人在读);近年来先后派国外访问学者3人、国内访问学者3人;安排学历进修,其中博士5人、硕士3人。一支适应办学需要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近年来学院先后8人次参国际专业学术会议、10余人次加全国专业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通过交流学术研究成果,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以人文建工为抓手深化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学院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人文建工”、“六字方针”与“三自模式”我院 ‘两风’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中注意把握好几个关系:①教与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②教学与科研: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③学生的引导目标:政治觉悟、品德修养、自我人格与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作为推动今后人生事业的双轮,均衡推进;④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应有机统一“人文建工”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育人理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是视野开阔、价值趋向健康、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而不应过于局限与只注重强调专业培养。因此,我院提出了打造“人文建工”的理念“六字方针”与“三自模式”: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晰的工作方针和模式。①根据现代教育学理论原理,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按照青年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要求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特点,由潜入深,循序渐进熟悉教育对象,做学生的“朋友、顾问、导师”,作为实施教育各环节的工作方针。②按照 “闻则易忘,视铭于心,行方达理”的观点,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我们提出在加强引导的前提下,建立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活动的“三自模式”,即“自我设计、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的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举措:有侧重的实施素质教育,设立了“建苑创新论坛”,在东区(低年级)主要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引导设计各项活动;在高年级以科技报告为主线。组建了我校第一个院级学生艺术团、结合专业理念创作了院歌《建苑之歌》、设立了大学生辩论队、英语话剧比赛制度、建苑晨曦网页等活动平台。通过以艺术团为骨干的新生迎新晚会、两节师生联欢文艺晚会、毕业生联欢晚会等集体性活动形式,感染、影响学生,增强对学院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我院学生艺术团成功地与花山区举办了庆祝建党86年周年暨香港回归10周年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并于2007625举办了07届毕业生晚会广场文艺演出。迄今为止,每年的迎新生、元旦及毕业生离校前,我们都成功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通过此类活动,锻炼了同学,增强了凝聚力,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困难学生资助系统的建立工作。除学校的奖助学金之外,争取社会力量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其中华骐环保科技公司提供的华骐奖(5000/年)、马鞍山市世荣房地产公司提供的“裴荣伟优秀学子助学金”(2006-20078.1万元),资助了19名同学的学费

两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①学院的学生考研形势喜人,27020082009届毕业生考研率平均在23%左右;②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2006年获省金奖1名,20075月举行的第二届“挑战杯”合肥锻压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赛,我校有6件作品获奖,其中我院有2件; 2008年我校有2件作品参加全国大赛,其中我院李志虎获奖,并作为全国100名青少年代表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同年我院学生获国家奖学金4人次、宝钢奖学金1人次、UIMITE奖学金1人次、深圳校友奖学金1人次、校长奖学金2人次;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人次,安徽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次;安徽省“双优生”10人次,安徽省三好学生3人次,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1人次;科技竞赛获奖:全国奖5项,安徽省奖2③近一年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者达20人次。

 

2、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自动化系

机械自动化系 “三育人”事迹介绍

 

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我系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始终立足于本职,努力为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服务,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全方位地开展“三育人”工作。

 

一、通过教研活动,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通过每周的学习和教研活动,组织全系教师深入学习有关师德师风的文件精神,促进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观念,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教的法制意识和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开动脑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1、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法。

2、注重把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修订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我系教师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各类规划教材。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坚持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优化实验资源,规范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先后和多家单位签订了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协议,加强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选题结合教师当前科研工作,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规范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吸收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我系教师指导5项校SRTP项目,其中2009年余晓流教授指导的姚学河、孟北京同学获校大学生挑战杯赛特等奖、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

5、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先后共申请校级教改课题4项(其中重点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2次,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高教组三等奖2次。我系申请的机械制造教学团队获安徽工业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安徽工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

6、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项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系有多位青年教师在讲课比赛中获奖。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书育人贯穿始终学生生活每一环节

我系教师大部分都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经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对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主动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努力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教书育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班学生牵线搭桥,做服务育人的典范

作为专业系教师,利用自身与企业合作的优势,积极帮助学生与潜在的就业单位牵线搭桥。先后成功为几十名学生联系了就业单位,为我院的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还积极引导学生复习考研,从选择报考专业、复习准备、如何面试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机械自动化系全体教师将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做教书育人的先进集体。

 

3、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系“三育人”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电气工程系是电气信息学院于2007年刚成立的一个系,下辖有一个专业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该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每届有两个班级。电气工程系主要是负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和培养任务。近年来,电气工程系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中,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实践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1、 教学工作

电气工程系的成立是校、院两级领导在本科专业建设上的一个新的突破。20079月刚成立电气工程系时系里仅6位教师,面对着05年入学的两个班级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制定培养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新问题,各位老师展开多方调研,互相分工,团结互助,终于在规定时间之前圆满完成了任务。另外,本科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不例外,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系里各位老师利用暑假时间,冒着酷暑,积极主动外出联系,最终在梁平老师、汪小平老师等努力下落实了生产实习单位。

电气工程系现有8名教师,承担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20余门专业课程,而且,其中很多课程都是新开的课程,没有先例可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专业以后的发展前途,因此,院、系领导非常重视,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各位老师在暑假里积极备课,查阅相关资料;系里也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讨论课程教学情况、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授课方法以及讨论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这其中,老教师更是不遗余力的对年轻老师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充分体现了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尽快了解、熟悉所学的专业,院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让他们担任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处理专业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为了保证首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获得圆满成功,在院里的号召下,多年来,系里各位教师始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帮助。在新生入学时,系里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指导他们如何学好大学里的课程,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大学学习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前,经常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动员,配合辅导员给他们做大量的模拟测试题等;经过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之后,紧接着就要开始了专业学习,然而,很多同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陌生,不知道如何选课,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是个电工,没有前途,认识上非常悲观、失望,这时,系里组织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分析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使他们对专业有了全面的认识,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大四阶段,考研、就业成为学生的最主要目标,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就业,在学校组织的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院、系领导也积极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同时,系里老师在上课的间隙也经常给同学们提供就业指导,热心帮助他们分析单位的好坏以及自身的优势,解答同学们对将来工作的困惑。电气052班的茅园同学在南京华士电子有限公司要他签约前,犹豫不决,差点错失了机会,郑诗程老师帮他分析了公司的研究方向以及他个人的优势、将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以后,他终于和公司顺利签约,并和郑老师做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课题就是和公司的研究方向相关,而且毕业设计的成绩为优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此外,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如何选择报考院校、专业和研究方向等感到非常迷茫,老师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们分析各个高校的优势、专业特点等,甚至考研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等,电气051班的古海生同学、刘志平同学在雷赛衡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顺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等等,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200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考研热情高涨,报考率达到了近40%

在教学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系里积极组织各位教师申报各类教改课题,并和自动化系优势互补、交叉联合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定期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实现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了省级教学团队;此外,积极响应学院号召,系里组织各位教师融入到申报高校特色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项目中,为学院及系里的发展献计献策。

2、 育人

在教书的同时,电气工程系的全体教师时时不忘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我们学校,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对每一位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系里老师如是说。“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并且贯穿到了每一节课中。在每堂课的教授过程中,在与学生的答疑交流中,老师们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做学问的原则、做人的道理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等,并进行了言传身教和相应的交流谈心。同时,系里6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平时积极扩大和学生的交流接触面,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相关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来激励学生们学习、成长和成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3、 “传、帮、带”

电气工程系的8位教师中,有5位都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系里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积极组织老教师每周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向年轻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心得,帮助和带领年轻教师尽快走上讲台、站稳讲台。在各位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年轻教师进步很快,在年终学校教学质量考评中已经先后有3位年轻教师被考核为优秀。

4、 科研工作

电气工程系现有的8位教师中,有4位博士,1位正教授,4位副教授。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的重要科研支撑力量,为了响应“建立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号召,电气工程系各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完成各种繁重的科研任务。尤其是近年来,为了响应学校申报博士点的需要,系里各位教师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自从电气工程系成立至今,已经获准国家级项目4项,其中,3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一项为冯德仁老师组织申报获准的国家973军口项目,实现了我院973项目上的零的突破;除了国家级项目以外,在省部级项目上也颇有收获,截止目前,共获准了2项省部级项目;在申请纵向课题的同时,系里也积极响应省教育厅提出的产学研合作的号召,鼓励教师申报企业横向合作课题,努力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提升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近年来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系教师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并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会,有效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据统计,近年来我系教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逾30篇,其中,在本学科国内外顶级期刊上也有多篇论文发表。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系各位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我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5级学生共68人,经过4年的努力,考取研究生18人,其中,不乏西安交大、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就业率也达到了约96%,无论是考研成功率还是就业率均居于学院前列,同时,由于系里全体教师目标明确、齐心协力,使得我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在2008年的全院先进集体考评中,我系被评为先进系室。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可能会更加艰难,在此关键时刻,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帮助我们理清了发展思路,解决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相信电气工程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4、文法学院:社会科学系

文法学院社会科学系“三育人”先进集体材料

 

文法学院社会科学系

 

育人工作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三育人”工作对广大教职工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优良的校风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社会科学系在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学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在全院范围内创建了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载体,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了实处。现将我们的一些努力给各位领导和老师回报:

 

一、高度重视、明确宗旨,全面动员,注重培育“全员育人”的氛围

(一)社科系高度重视“三育人”工作。

为切实加强我系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三育人”活动的深入开展,鼓励广大教职工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岗位上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社科系在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引导下,把“三育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社科系多次在双周例会上就“三育人”工作展开讨会,进行经验交流等,向全体教师展开了全面的动员和落实工作,同时我们通过贯彻落实《“三育人”评选奖励工作实施细则》、《教职工行为准则》,树立“三育人”先进典型,学习“三育人”先进事迹等方式,使“三育人”工作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心中和实际工作中。

(二)明确“育人”工作宗旨

我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系里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加以落实,近年以来我系以学习、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认真总结了全系教职工队伍建设状况,提出了二十字职业道德建设准则“为人有德、工作有则、学术有道、治学严谨、廉洁从教”,2008年我系对育人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以德执教、以情执教、以识执教、以严执教”,不仅是对以往师德师风的总结,更对今后师德建设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把深入开展“三育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开展了“三育人”工作进课堂、进教研、走进学生生活的活动,全系教师全员育人,涌现出许多育人典型和先进事迹。

 

二、严抓教学工作,强化“教书育人”基本功。

我们全体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育人工作至关重要,我们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为生命力”的观念,全力做好教学工作。

第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因此对教师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他们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善于寻找和运用各种载体为教学工作服务。所以,注重学习,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构建教学互长的“研究性”教学机制的前提。思政课师资建设我们遵循多渠道组织、分专题培训、宽口径培养“三位一体”的原则。多渠道组织即在充分发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作用的同时,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校内外党政领导及各类专家来补充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分专题培养即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分成国际形势专题组、国内形势专题组、社会热点专题组等,组成各专题的教师讲师团;宽口径培养即实践中坚持“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三统一原则,以崇高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第二,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本学年以来,社会科学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原有教师总人数为增加前提下,有多名教师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不能充分承担教学工作,如3人产假,4人读博深造,给原本面向全校开课、量大面广的社科系繁重的教学工作又带来了一些压力,但社科系全体教师精诚团结,紧密合作,以大局为重,以教学重,克服困难,顺利圆满地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各项教学任务。

第三,一贯重视教研工作:

我们系没半月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制定教学月目标,并向全体教师公布,各教研室结合当月的教学任务开展讨论和教研,确立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教学任务和教书育人工作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社科系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此项工作,有三门课程相继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1人被评为省模范教师,有1人被评为校“教坛新秀”,近两年来,获得立项的教改课题5项,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得3项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有1人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改进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毕业设计工作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从选课、开题、中期检查及最终答辩都要严抓严管,在选题上,我院要求学生一人一题,避免重复和抄袭,课题来源于实际,避免假想题目。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撰写质量,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位答辩委员会委员的关心支持下621日,冒着高温举办文法学院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会,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预答辩会受到了文法学院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答辩会严肃规范,特色鲜明。一是答辩会气氛民主热烈,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精彩纷呈,豁达大度,决不护短;二是承前启后,构建出良性循环机制。为了帮助下届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取得经验,要求全体2008级研究生聆听听了本次答辩,让他们提前感受了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修改稿到最后定稿的每一个撰写环节,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六,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课堂的新教学模式

针对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大班授课的传统做法,互动性差;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过程缺少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本团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课堂的新教学模式。

1.优化第一课堂,创新理论教学体系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教学计划规定的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增强实效性。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要的结合上来规划教学内容,找到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需要的契合点,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特别要添加学科的前沿理论。同时,在教授时要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使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和需要的提高。

2)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教法、自学法、实践法、情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巩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课堂活力。在课堂上老师应尽可能少讲,给学生提问、讨论、思考、理解的时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合理安排。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但必须注意音像材料不能代替教师讲课,教师在备课中要合理取舍播出内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传授知识与创新教育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思政课教学考核时,不仅考核学习结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不仅考核期末,还要考核平时;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学习态度。包括:考核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情况、个人或小组课堂发言情况、上网和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及其心得情况等等。总之,应采用对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期末成绩=平时上课表现+书面作业+日常行为表现+期末卷面成绩。

2.拓展第二课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深化和丰富理论。

1)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举办专题讲座,深化理论
    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聘请校内外及社会各届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涵盖面广,与时俱进,视角敏锐,观点新颖,学术性、思想性都很强。讲座结束后,学生可以直接提问,专家现场回答、解决问题。专题讲座将思政课的一般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从讲座效果看,学生反映非常好。

2)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丰富理论,运用理论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生自己利用寒暑假去农村、工厂等进行实地调研,少数学生由教师组织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前应提出目标和要求,调研结束后召开报告会、座谈会,展示调研成果,交流实践体会,评选优秀调研报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考核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实践教学“五化”,即机制化、课题化、基地化、多样化、评价化。新时期的实践教学必须保证目标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采取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实践教学的典型基地,并且加强对基地的管理。把集中实践教学和分散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指导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3.开辟第三课堂,构建心灵交流体系

 所谓第三课堂,就是通过周末接待和网络途径,教师对学生个体在课外进行教育和沟通。

1)设立教师周末接待学生制度

每学期规定好几个双休日,思政课教师在这一时间接待来访学生,就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形式符合学生思想问题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思政课不同课型的特点,我们将其拓展为紧密结合的“四个板块”:思想道德修养课开设“修身之路”、法律基础课开设“评案说法”,哲学和经济学课开设“智慧启迪”,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开设“热点聚焦”等等,并以教师热线电话、留言簿等途径作为重要补充。其针对性更强,成效更为显著。

2)利用网络途径,实现深层次沟通

 思政课教师应通过网络信箱、网上聊天等途径,对学生个体在课外进行教育和沟通,开辟了信息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道路。在网络上,学生可以以隐匿的身份直接平等地面对教师,更容易同教师交流自己的思想认识、理想信仰、人生困惑、感情纠葛等方面的真实感受。教师通过进行“一对一”的深层次心灵沟通,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真正做到开诚布公、虚功实做,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近年来,本创新团队与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特别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紧密结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坚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全心理,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坚持与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相结合,做好就业遇挫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联合心理咨询中心、一线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帮助;坚持与学生社区工作的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进社区”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们“家园”式的情感、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坚持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相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注重与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相关院系、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处理突发事件,行成了可迅速、有效干预和处理的运转工作体系;坚持与校内、校外专家相结合,建立起一支由校内、校外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队伍,用来提供业务支持,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总之,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个课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其中,第一课堂是核心,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而第三课堂则是第一、第二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只有实现三者的整合,坚持专题讲授“基础性课堂”与形势报告会“提高性课堂”相结合以增强吸引力;坚持理论教学“主课堂”与实践教育“大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坚持深化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建设“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渗透力,辩证实施,凸现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真正打造出全力打造喜闻乐见的“多课堂”活力机制。

构建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的新教学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必由之路!

三、强化科研工作意识,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形成育人良性机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步实现从以“以教学为中心,兼顾科研”到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的转变。在人员缺编、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科研工作取得喜人成绩,科研成果数量稳步上升、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科研业绩突出单位之一。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教学立系,科研强系的观念

社科系教师一直以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承担基础课教学为主要任务的系,要提升学术水平,增强学科实力,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科研基础薄弱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项目少,缺乏经费,这些都是学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意识到教师不搞科研,就不会有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更不会有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要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所作为。教学是立系之本,科研是强系之路。加强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的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系领导班子对加强科研工作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做好科研工作的责任感。

第二、增强紧迫感,提升科研水平

近几年,我们在科研上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科研基础还很薄弱,无论在项目、还是经费方面都与学院的一些优势学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们的科研意识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有更高的目标,要增强紧迫感。今后科研工作的思路是: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继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带动学科快速发展。同时整合现有力量,形成合理的研究方向,与其他学科合作,融入到学院科研的大团队中,通过合作锻炼队伍,提高能力。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氛围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有了优秀的人才就会出现高水平的成果。为了加快年轻化的进程和青年人才的培养,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从精神上鼓励、从经费上支持、从科研方法上加以指导等。我们通过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举办读书班,开设专题讲座,论文报告会,成立课题组,商讨科研方法等形式,把青年教师从“科研神秘,高不可攀”的认识中解脱出来。科研做得好的教师经常以“讨论会”的形式与青年教师开展一些学术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从科研中学习科研,这一形式对社科系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到我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不断地申请到教育厅及校立项目,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研究课题,获得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第四,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特别是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

社科系的基础学科是比较古老的学科,要在专业上有所突破难度较大,我们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学和教法上多下功夫,做好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以科学为依据,以研究为手段,把握好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用实践促进理论升华,用理论指导实践进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获得理论、实践双丰收。继续完成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和他人的研究经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推动全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学科建设的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教学的能力。

我们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全体教师在教学之余,全身心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去。社科系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能投身到科研领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在有良好科研力量为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加大科研工作投入力度,想千方、设百计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力求以科研促教改,以教改深化科研,争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努力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使科研工作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推动地方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通过我们的努力,社科系近年来,科研取得了较大进步,在课题申报中,有1人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的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立项,有2人分别作为第一、第二参与人参与的2008年省社科规划项目获得立项,有1人获得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还有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等立项;仅2年来,社科系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重点级期刊上发表近8篇,出版专注教材6部等。

四、积极开展党支部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优化“育人”工作制度环境

第一,明确工作指导思想,狠抓支部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

1、认真学习,制度保证。为加强支部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社科系党支部认真学习了党章、党的有关文件及有关任职职责的文件,进一步认识党的方针政策,明确任职职责,自觉履行应尽职责。在组织活动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按规定召开支部委员会和支委民主生活会,使支部一班人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有意见都摆在桌面上,及时交流思想,沟通认识。这样,支部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及时做到统一方向,统一意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了全体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社科系党支部时刻注意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时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一些重大问题都要充分发扬民主,都要召开党支部会议或党员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然后结合正确可行的意见形成一个集体决定,将党组织的意图变成党员的自觉行动。

3、注重推进班子作风建设。党支部一班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坚持公道、正派、表里如一,作风清廉,自觉维护班子的形象。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

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上下功夫。社科系党支部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学习,使每一位党员更新观念,坚定信念,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使全体党员始终展现时代性,始终维护纯洁性,始终保持先进性,使党支部始终充满生机和动力。我们坚持例行党员组织活动,认真组织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第三,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为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社科系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标要求,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学习检查,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学习活动覆盖到边、落实到位,切切实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班子领导成员精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

二是认真开展群众评议。采取召开评议会、座谈会、书面征询等形式积极开展群众评议着重评议支部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切实尊重群众的评议意见,认真改进。

三是组织观看专题片。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科学发展之路》等专题片。观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专题片,组织参观调研,看变化、谈认识、谋发展。

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理论研讨,也有听取报告,既有参观学习,也有民主批评,更多的则是日常随时随地的探讨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形成良好的积极氛围。社科支部积极利用节假日组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参观考察活动,同志们既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又深刻领悟党的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英明与伟大。

在组织建设方面,努力发挥每一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形成凝聚力。定期召开支部大会和民主生活会,布置、汇报、研讨有关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交流。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

第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为本单位的大局而服务。本部门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团结,党政之间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相互配合,相互补台,表现出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党组织的中坚作用和共产党员表率作用。

社科系党支部共有17名党员,在社科系全体教职工中占90%以上,是一个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单位,党员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中坚作用,连年均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的主要做法归纳为: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探索创新,方法多样;教研相长,提高自身,任劳任怨,辛勤耕耘。

第六,增强团队意识,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的集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每个人、每个部门单位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党支部他们注意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学会协调好本部门内部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部门内部和谐。支部教师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够顾全大局,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互助友爱。大家感到我们的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样的集体我们心情舒畅。

五、“三育人”活动的效果

(一)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氛围。

目前“三育人”工作在我系教职工中深入人心,每个教研室在育人工作上,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广大教师在育人工作中都有自己的思路、做法。教师们把教学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使育人工作能够全方位地开展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在社科系重视和领导下,全系教职工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秩序,认真遵守和一丝不地全面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把树立良好的教风与系部声誉和培养优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使全系形成了良好的教风。

(三)学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学生的自我教育约束下,公共课的学风建设有了明显地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大一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自习率较好,降低了大二学生的缺勤率。同时通过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开展特别关注特殊生工作,深入寝室工作,与家长密切联系工作等等,进一步改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社会科学系在“三育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更应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必须要解放思想,检查分析,积极整改,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5、冶金与资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冶金与资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材料

 

冶金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部署,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根据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形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冶金学院学工办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新一代为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工作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入党启蒙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思想教育,从宏观层面将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名学生,不留思想教育的死角。以党校、菁英学校为有效平台,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日常学习的管理,切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每次思想政治专题教育活动,冶金学院学工办都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使学生深受教育。

学院学生工作实行学风工作目标管理,保障培养学生合格率。学风建设开展的有效性,可以以“不及格率”、“学生学籍处理率”等指标为观测点,为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实行学风建设目标管理,并将指标细化。在日常学风建设中,量化指标,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增强学风建设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侧重开展学风建设,将管理育人深入到各个阶段。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学院学风氛围浓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学风建设卓有成效。全院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学籍处理率等指标近年来都逐年降低。

冶金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2008年获得就业先进单位、20072008年连续获得学生工作优秀单位、军训优胜单位等等;2009年学院有一个班级获得“国家先进班级”荣誉称号;2008年学院在各类学习和科技文体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2人次,省级奖项20多人次,校级奖项百余人次;近两年学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银奖1项,获省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铜奖各1项,获市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获准国家专利8项;2008年全院学籍处理率3.87%,不及格率6.8%;在2007-2008学年的评奖评优中,9人获特等奖学金,一名同学在与全国名校学生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宝钢特等奖学金,一名同学获得“马鞍山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6、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申报“三育人”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同仁以“安全稳定,成人成才”为工作目标,始终坚持“三育人”工作理念,落实“三走进”、“四个深入”(坚持深入学生宿舍、深入学生课堂、深入学生学习、深入学生思想、深入学生心灵),育人成效显著。一年来,管理学子的组织纪律性和文明素养大大加强,“追求卓越、成人成才”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大提升;违纪处分率大大降低,违纪处于低发状态;毕业生文明离校效果显著,全过程无一例不文明行为。

1.教书育人

学工办的每位辅导员老师大多主动承担了思修、形势政策课和就业指导课以及党课等教学任务,此外还通过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位同事采取集体备课、列席旁听、课后评议等形式,争取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2.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实现长效管理,力求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1)落实管理制度,以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为目标,狠抓学风建设

I每位辅导员老师认真分析所带专业学风状况,抓好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班委逐一分析讨论,代表座谈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班级学风情况统计分析一览表”,具体到班级、宿舍和个人,分析状况,找出原因,锁定对象,采取措施;根据调查提供的结果,分别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加大宿舍学风检查力度,培养同学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辅导员老师带领同学在期初制定学习目标,期中进行小结反馈,期末复习迎考动员,并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提高同学们的认识,防止违纪和考试作弊的发生。

II、学工办在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制定落实《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开展学风调查分析、专业思想和专业文化建设,年级学习指导、学习预警和后进生援助、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助理,狠抓考风考纪等工作。

III、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抓两头,带中间”,扎实做好后进生帮扶和新生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预防某些同学学习成绩滑落,学工办建立了学习预警和学习援助机制,实行家长联系制度,抓好后边的一头,实行学习预警提示→定期谈心→家长反馈→班级帮助→过程管理等六项措施。辅导员还努力跟每一位学习有问题的学生交心做朋友,帮助选课、制定学习计划、确立目标,定期谈心,及时鼓励以树立信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好学习特殊困难学生的工作记录。

IV落实《管理学院关于大一新生过渡转化工作的具体措施》,抓好新生的一头。学工办积极组织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如:讲座、座谈、问卷,以专业为单位的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主题班会等;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对新生提出了形象具体的努力目标:“至少当一次学生干部,锻炼自己,要求入党,提升自己,拿几次奖学金,证明自己,考级、考证、考研,充实自己,实践创新,亮丽自己,服务同学,热爱集体,完善自己”等”);实行辅导员助理和宿舍辅导员学习帮辅制度;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兴趣社团;实行集体自习并考勤,通过一日化自我服务管理制度,以培养学习习惯,对学习有问题同学做到“三早”:早发现、早引导、早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这种需求,我院开展了诸如“成人成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宿舍美化大赛”、 管理学院第二届学子“修身风采”科技文体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丰富了新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更好更快地帮助他们融入大学生活之中。

V辅导员老师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教研室和学工办在考研指导方面的配合,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并且在生活上提供无微不至的关心,积极帮助考研同学解决各个方面的难题,为他们的成功考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Ⅵ、制定并落实《大学生违纪预警与干预实施办法》,建立违纪预警与干预响应机制,坚持六杜绝、十防预案、三级预警机制和责任听证制度。        

(2) 做好耐心细致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着力于宿风、班风建设,努力创建优良院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校规校纪意识,使学生违纪率处于低发状态,实现了“一杜绝”(杜绝重大责任事故)和“二降低”(降低学籍处理率、降低违纪处分率)。

   I实行“三会一座谈制度”,定期召开年级会、班会、干部例会、宿舍座谈会,点面结合地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辅导员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召开各式各样的座谈会,实时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尽早地解决,不让问题扩大,尽最大努力减少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工办准确并及时地解决了存在于学生中不易被发现的问题,维护了学院的稳定。

II做好四个深入,当好良师益友,

辅导员老师深入同学的生活、思想、学习、心理,开展“每天到宿舍走一趟”至少帮助一位同学;“每周把座谈会开到学生宿舍”至少帮助一个宿舍的活动;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促膝谈心,深入了解同学,帮助同学传道解惑,解同学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加深同学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进师生的友谊,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III着力于宿风、班风建设,实行“一日化自我服务管理”制度

为了维持学院稳定,更有力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认识,学工办构建了学生自我服务管理的工作网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实行每班由两人全天候的值班记录,每天由学生会值班检查,每周辅导员召开信息反馈和问题会诊会议,每月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月月评”,实行“周报、日报”制度,每晚由各班维稳安全员向辅导员老师汇报本班学生归宿情况。“一日化自我服务管理”有助于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克服宿舍脏乱差,生活懒散、睡懒觉、上课迟到旷课、不关心集体等现象;加强宿风、班风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杜绝夜不归宿、杜绝擅自离校等;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反应,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及时响应,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将安全隐患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IV严格要求,科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校规校纪意识,从思想教育等六方面推动“成人”教育工程。

为了实现“安全、稳定、有序”的工作目标,强化了“六杜绝”(杜绝考试作弊、打架、闹事、夜不归宿擅自离校、赌博、男女交往越轨)意识。在全院开展一次“明礼守纪”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并召开安全稳定专题会议,强化安全稳定的意识。对发生的严重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及时查处、对当事人和其他同学教育到位,组织同学针对打架等违纪现象进行讨论,采取在哪里产生的影响就在哪里消除的办法,不留后患。

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荣明耻。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框架下,辅导员老师有针对性地结合以上问题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如:“职业生涯导航”、 “漫谈大学生活与成才” 、“大学生社交艺术”、“大学生社交礼仪”、“错就成功人生”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辅导员老师的努力下,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和工作,我院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个人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大大减少,“一日化自我服务”的开展使得安全隐患得以尽早的发现并处理,我院一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3)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

成立毕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三个毕业班工作小组,实行值班制度,建立了信息快速反应机制,通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安全在校、文明在校、文明离校、顺利离校”的工作目标。实行《管理学院毕业生请销假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专业系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共同把关的办法,围绕工作目标,组织同学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营造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强化学生的爱校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配合上述目标实现,学工办全面启动了2009届学子“恋园”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强化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的意识,保证毕业同学圆满地走完大学里的最后一步。同时,全体毕业班辅导员顶着酷暑逐一走访毕业班宿舍近130个,召开8场座谈会,了解了毕业生们近期的状况,解决了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介绍走向社会后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并对毕业生提出美好祝愿。为了顺利做好毕业生工作,管理学院专门在东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2009届毕业典礼,学院党政领导、各系主任、全体辅导员和近6002009届毕业生参加了毕业典礼。校领导和老师们为毕业生们逐一颁发了毕业证书。在欢送仪式上,校领导与老师们与毕业生一一握手告别。管理学院2009届毕业典礼把管理学子“恋园”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3.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平台,坚持服务育人

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确保服务育人。学工办的辅导员节假日不休息,寒暑假人在岗;有学生在就有辅导员老师在。针对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以下服务工作:

1)我们通过狠抓课堂考勤,保证45分钟课堂的质量,来落实服务教书育人,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课堂的监控和反馈;制订上课情况反馈表;每位辅导员都要定期走进课堂掌握所带学生上课的第一手情况;对所带学生的上课出勤进行不定期抽查等等。通过以上措施,严肃了课堂纪律,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遏制了逃课现象,落实了教书育人工作。

2)为加强学风,提高英语过级率和考研通过率,特举办四六级英语交流会和考研辅导讲座;为提升同学的文明素养,增强爱国爱校意识,强化安全意识,我们举行了“迎奥运、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喜迎校庆宿舍文化月建设评比”、“大学生社交艺术和礼仪系列讲座”、“安全教育月”等大型专题教育系列活动;为了更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我院还召开群众评议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层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本着紧跟时代脚步,开拓学生视野,院学工办开辟特色栏目————“管理时空论坛”,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陆正飞教授等为管理学院广大师生作专题报告会,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服务工作,关注关爱特困生,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激发他们自立自强,努力成才。辅导员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特困生,提高他们战胜生活困难的勇气,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些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急,实实在在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3)为服务毕业生,着力于提高就业率,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质上解决了50多个就业岗位,新开辟了六个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学院09届毕业生有近600人,就业上,经管专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数量大,女生多,工作压力大,采取早谋划,早行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积极落实《管理学院关于加强毕业班工作的实施办法》,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的配合。明确“内抓指导、外抓市场、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工作思路,突出“全员参与、个性化指导”的工作方法。责任到人,定期公布就业率等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班辅导员认真排查梳理,进行个性化辅导,引导毕业生成功就业。截止目前,我院就业率超过了94%,位居全校第三。

 

管理学院学工办自觉地把三育人工作放在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加强三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长期以来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紧紧围绕“三育人”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校、院党委、学生部(处)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创造性地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把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和教育创新的新理念深入到学生工作中去。以教学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党建为龙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强化管理,热情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争创学生工作一流”。管理学院现有会计(包括中外合作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五个专业,共64个班级,585个宿舍,上半年2402个学生(另研究生99人),下半年2206个学生(另研究生53人),男女比例接近11,其中党员197人,学生干部772人,班主任47人,辅导员8+1人。学工办以“安全稳定、成人成才”为基本目标;以“一杜绝、两降低、三提高”为工作的具体目标(杜绝重大事故;降低学籍处理率、降低违纪处分率;提高考研率、提高就业率,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校规校纪意识);以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狠抓两头;以骨干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关键,努力提升工作的执行力;以宿风、班风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学生文明素养和校规校纪意识,花大力气加强日常教育,规范管理;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强化毕业生工作为手段,花大力气提高就业率。

以上从不同角度汇报了管院学工办近年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方面的体会、经验和方法。长期以来,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表现出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深深爱护,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育人理念,为学校学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管理学院学工办在“三育人”方面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充分展示了管理学院学工办作风建设的良好风貌,对于积极推动作风建设,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刚性的管理与人性化的服务相结合,努力做到高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相得益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将有力地促进和加强本部门管理育人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不断提高 “三育人”工作水平。我们将立足本职岗位,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成绩。

 

7、教务处

“全过程、全岗位、全方位”开展三育人工作

--------教务处 “三育人”先进集体材料

 

  教务处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本科生招生宣传与录取、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制定、教学实施与管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验实习教学以及毕业学位资格审定及证书发放等;服务面向则既包括校外众多的考生和家长、又有校内近17000名本科生和千余名专任教师;面广,层次多。教务处现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党员1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5人,近年来,教务处牢固树立“管理育人、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三育人”工作条例,坚持“育人为先”,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支“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浓、团结奉献”的教学管理队伍。

 一、思想重视,强化学习,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教务处始终把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创建学习型处室。制订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方案,贯彻党委的学习要求,制定并扎实落实本部门的学习计划;坚持支部大会与支部扩大会集中学习与交流制度,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及自学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在今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学习体会交流报告。在工作中形成具有自觉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习惯性地思考,自觉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水平。领导班子加强自我能力提高意识,重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坚持“育人在先,奉献在先、主动思考与服务”在先。

二、“全过程、全岗位、全方位”开展“三育人”工作,人人参与,处处体现

   教务处负责全面的教学过程运行,从招生到学生毕业。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务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学业。为此,教务处十分重视各岗位的责任意识和“三育人”意识,根据教务处的工作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努力把“三育人”工作做到“全过程、全岗位、全方位”。

     首先在招生阶段,注重宣传,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入学新生的质量。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生源对办学质量的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我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理念。通过网络、报纸、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还专门派出招生宣传人员,抓住填报志愿前的关键时期,在一周内连续奔波于四个省市进行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在当地考生中影响力,报考学生的质量明显提高。此外,利用直接面向社会、高中学生及家长对我校的咨询,及时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怎样确立新的目标等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工作人员满腔热情地宣传、耐心细致地解答、积极地引导,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在得到满意的咨询答复后,深情地说,“老师,您是我在安工大的第一位朋友!到校后,您还愿意继续做我的朋友吗?”

    在大学生学习阶段,教务处坚持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出发。根据学校目前所处的转型阶段,分析教学管理的特点,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及时修订了《安徽工业大学选课管理规定》,将选课时间缩短为4周,既保证了学生选课的需要,又加强了教学秩序的管理;随着我校源质量不断提高,及时研究如何为优秀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条件,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改进了《英语分级教学办法》,将原有的分12级英语教学改为123级英语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体育特招生、艺术专业学生等,尊重学生进校基础不同,起点不同的客观事实,与多个教学单位共同研究出台了《高水平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管理条例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分类指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实际运行效果明显。

    教务处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除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会议之外,还通过网上评教意见平台、学习指导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开通了处长信箱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设立了意见箱,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信息认真、及时处理。同学们亲切地称负责回复教务处网上评教意见平台的老师为“知心哥哥”。

教务处还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育人”工作。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学情调查。新生报到当天,教务处就发放两份调查问卷:新生调查问卷及家长问卷。通过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进大学以后的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期望,从而建立学生入学学情的第一手资料。比如,选课工作。1万七千多学生的选课数量是巨大的。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学生众多,选课之后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有漏选的、没选的、选错的等等。为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务处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处理,能补则补,补不了的也不是简单答复,而是帮助他们作好计划,告诉他们该怎么处理。比如,转专业。学生转专业有时是比较盲目或者跟风的。看别的同学申请转也想转。对转成和没转成的学生教务处都认真做工作。转成的要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课程替代、如何选今后的课程,怎样才能毕业。对没转成的,耐心解释理由,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确实想学新专业而没转成的,建议去学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等。比如考研。教务处鼓励学生考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学生需要地方复习,教务处就在教室安排上想尽办法为他们考虑,避免复习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挪动。比如学习预警。教务处积极研发学习预警系统,建立了便于辅导员、班主任、学院进行学生管理的管理系统。通过在网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创造了条件。

    三、科学发展、努力创新,将“三育人”工作推向新高度

教务处是学校贯彻执行教学规章制度的部门,我们坚持在按原则办事的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教务处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务处党支部带领全体工作人员,通过调研、换位思考以及深入地分析,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出了水平较高的学习报告并进行了交流和论文评比,促进了教务处“三育人”工作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

 当前,学校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者水平也必须与之相匹配。一本学生的大量增加、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要求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理念以及教学管理水平也要科学发展提高。面对新的形势,教务处将一如既往,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在管理育人中再创佳绩。

                                            

8、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部(处)“三育人”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学生工作处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按照校党委提出的“走进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生活”的工作要求,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校风、学风建设,严格学生日常管理,热心服务全体学生,为推进学校育人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  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两年来,学生处会同团委、各学院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塑高尚人格、建诚信校园”、“迎奥运、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承奥运精神,为校庆添彩,让校史增辉”以及“我与祖国共奋进,文明修身同发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均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2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充分发挥“四个平台”(“宣传平台”、“教育平台”、“互助平台”、“干预平台”)积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在学生中全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形成了全员参与、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3、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常规教育。两年来,学生处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利用各类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和文明教育、安全教育等常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成才目标和努力方向。

4、坚持教育的深入性,确保校园稳定。为保证教育效果,学生处编印了《学生工作简报》、《学生资助工作简报》、《心晴》、《勤工助学报》和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等各类学习材料,定期发放到学生班级和宿舍;坚持通过深入学生座谈、深入课堂检查、深入宿舍调研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维护了学校的和谐稳定。

二、  管理育人,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日常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1、加强检查,促进学风建设。学生处多次召开学风建设研讨会和后进生转化专题工作会议,会同教务处、就业中心、团委和各学院召开大学生预警与援助机制专题研讨会,初步形成了学生预警系统和援助体系。此外,学生处与团委、各学院密切配合成立专门的学风督查小组,加强对学生逃旷课、上网和学风状况的督查力度,主动联系市有关单位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整顿,夯实了学风建设的基础。

2、严格管理,保障教育效果。为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处积极出台了《安徽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的通知》,以东校区兴安村为重点,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加强学生管理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坚持学工系统每日值班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入兴安村的检查和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兴安村的影响和危害。

3、强化处内管理和辅导员管理,提升工作水平。为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学生处制定了《安徽工业大学20072010年辅导员培训计划》、《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考评办法》和《安徽工业大学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等文件,开通了辅导员工作网上评价系统。此外,坚持将校党委提出的“三走进”工作要求作为辅导员队伍作风建设的基本原则,通过学工系统例会、年级辅导员例会、辅导员工作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促进其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服务育人,积极创造条件,热心服务全体学生

1严格规范、认真细致、务实高效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两年来,学生处共发放国家助学金1000多万元,国家助学贷款2600多万元,发放人数2000多人,发放勤工助学岗位酬金达140多万元,为困难新生办理校内贷款120多万元;发放各类困难补助140多万元。此外,主动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学生创造了自尊、自立、自助、自强良好平台。

2积极做好汶川地震我校受灾学生的帮扶工作。汶川地震后,学生处共为42名的地震重灾区学生减免学费9.6万元,做好了18名重灾区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补发工作和161名受灾学生的困难补助工作,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3、规范性的做好评奖评优工作,积极为学生服务。两年来,学生处认真组织评奖评优工作,共发放奖学金近1300多万元,促进了赶、帮、超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9、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树育人新理念   促就业新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申报“三育人”先进集体材料

近年来,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优良的服务质量热情服务于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特别是今年,面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我们早谋划,早动手,早准备,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截止8月底,本科生就业率为 95.2%2008年同期就业率为94%);考研录取率为13.9%2008年为8.2%),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好,就业质量也比较高,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一、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拓展空间

一是拓展校内就业市场。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本着规范化组织和优质化服务的原则,热情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服务,采取会前广泛宣传,会中精心安排,会后及时联系,形成了一套效率高、效果好、制度化、规范化的“一站式”组织服务体系。每年来我校招聘的单位有近500家(两次大型就业市场300家,专场招聘会200家),提供近7000个岗位,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达70%。校内就业市场作为我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的欢迎。

二是广泛建立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站。我们把专业就业市场与区域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为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们与全国20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与供需合作关系,在全国38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基地,并在上海、天津等32家地市人才市场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站。08年新增就业基地57家,就业工作站11家。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一年级树立职业意识,二年级规划职业生涯,三年级提升职业素质,四年级强化求职能力”的育人目标,将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专业思想教育促学风,以学风建设促就业”的特色就业教育与指导模式。

为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我们不仅充分利用“省高校就业网盟”和“职前教育学堂”等网络资源,开展就业指导网上课堂;为毕业生免费发放《大学生就业指南服务手册》,还在校外邀请了52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及杰出校友,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咨询校外专家团;并广泛开展“毕业生谈就业”征文活动和“填写模拟推荐表”、“模拟面试”等就业预警教育与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08年、09年分别获得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金奖,就业中心荣获最佳组织奖。

三、强化内部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为切实落实校学生工作“三走进”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就业中心制定了完善的就业工作管理制度,促进就业管理上水平,就业服务高质量,以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为出发点,把三育人工作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毕业生派遣时期,本着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战酷暑,加班加点做好毕业生就业派遣和档案整理寄发工作,连续多年就业派遣和档案整理寄发无差错,确保了全体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离校。为方便广大毕业生,省去到合肥来回奔波,每年我们都为100余名毕业生集体办理了改派手续。

四、抓好就业帮扶,解决毕业生实际就业困难

一是加大就业困难并经济困难(“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千方百计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0809年我们分别为100多名和120多名“双困”毕业生推荐落实了就业岗位,毕业生十分感激学校对他们的特别关爱。

二是加强女大学生择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2009年我们与马鞍山市妇联合作,不仅举办了“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还专门组织开展了“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及创业项目推介会”、“送岗位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寻找更多的岗位。

三是积极为地震灾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0809年我们分别为41名、16名来自地震灾区毕业生推荐落实了工作单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更大,我们将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育人为根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10、后勤管理处:综合管理科

后勤管理处综合管理科“三育人”先进集体材料

多年来,后勤管理处综合管理科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坚持育人宗旨,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我校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真情待学生,服务也育人

学校从育人的高度出发,在一部分后勤服务岗位上实行勤工助学,综合管理科管理的青年教师公寓保洁工作便由学生承担。为了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工作,该科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学习上密切关心,生活上悉心照料。有的学生功课没考过,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耐心地为同学分析原因,讲一些失败后崛起的事例,鼓励同学继续奋斗,努力学习;寒、暑假期间,有时同学们未吃上饭,管理员就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吃饭,或送饭菜,不能让学生挨饿。春节期间,他们给学生准备过年食品,还在除夕及大年初一,请同学们到家,一起共度新春佳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根据清洁工工作规范,结合勤工助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部青年教师公寓卫生工作细则和卫生检查记录表,对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管理员每天对青年教师公寓卫生进行检查,做到层层把关,日日把关,同时将检查情况公布在小黑板上,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使本部青年教师公寓环境卫生始终保持清洁,后勤满意度得到提升。

在每年的学校迎新工作期间,综合管理科负责火车站、汽车站的迎新接站工作。为了实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赞誉”的总体目标,在处长的带领下,按照规范、有序、热情、方便、安全的原则,提前准备,精心组织,从早上500到晚上1200,坚守在火车站,他们用自己每天连续接站近20小时的劳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迎新生的精神,接待新生和家长,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教育勤工助学的接站同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品质和敬业精神。

综合管理科在毕业生送站上细致入微的安排、运动会、双选会等大型活动上的服务,都体现了后勤岗位育人的价值。

二、热情待老师,服务办实事

综合管理科负责学校的房改、房管工作,负责执行校教代会分房委员会的决定。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属于校自定的政策,没有市相关政策支持,他们请来市相关部门上门为老师办理公积金贷款手续;一次次地联系市房管等相关部门,为住户办理住户应办的手续,有的住户反而不理解、不感谢,甚至于呵斥、发火,他们忍受委屈,耐心解释。

高层次人才公寓在我校首次实行物业化管理,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处于摸索阶段,他们注意收集住户的意见,及时与物管企业沟通,近期又主导成立了业主委会员,增加服务设施,目的都是为了让老师得到更好地服务。

随着学校引进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公寓的床位严重短缺,为了使新来校工作的单身教师住宿顺利入住,他们在处长的正确指导下,动脑筋,想办法:一、在新教师报到前,对新教师床位进行检查,需要维修的及时进行维修,对尚未住人的房间进行清扫;二、针对女教师的床位少,新增女教师多的情况,将男教师宿舍进行调整、合并,腾出房间供女教师住宿;三、对已分住房暂时不住单身公寓的已婚青年教职工,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劝其尽快退出单身床位等。经过真诚的服务,得到了青年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二年来,使100余名新来我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顺利入住青年公寓和东区单身楼。

他们协调处理邻里纠纷,检查住宅借房、租房情况,签订住户“租房安全承诺书”。二年来,接待、办理了110名博士、295户老师的迁居、办证等手续。

三、严抓维修工程,惠及师生

综合管理科负责学校小型维修工程的计划编制、项目管理工作。这几年,正值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时期,学校建设立项维修项目比以前有了成倍的增加。为了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开工前,认真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施工中,严格按规范进行施工管理,完工后,按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并认真进行决算审核。2006年至今,负责了109 项维修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审核了110 份决算,为学校节约建设资金近90 万元,提高了学校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每年的工程项目,无一不是与师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项目,如2007年的38栋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改造、本部五栋公寓智能计量系统改造、屋面检漏,2008年的校园北辰路、南星路绿化工程、东校区CD-EF楼斜坡景观工程、学生区绿化改造工程等,为校庆和校园环境添彩。今年的工程项目,均是惠及师生的民生工程,如已完成的东区老学生区主干道及6号楼台阶维修、高层次人才公寓西北角建保安亭等14项工程及暑假施工的机械楼门前道路改造、东区教学主楼维修、学生宿舍漏电保护设施安装等7项工程,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的快速发展,后勤管理必需不断加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综合管理科全体人员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开展后勤“服务质量工程”为契机,紧紧围绕为教学服务、为全校师生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一主线,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地贡献。

 

11、工商学院:学生工作处

安工大工商学院学工处“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自安工大工商学院建院以来,学生工作处在“育人是中心、教育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下,围绕学院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切实“走进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生活”,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日常教育管理为基础,促进了学生工作和和谐校园建设的双向发展,“三育人”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一、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坚持“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帮困助学工作和就业指导等“服务育人”工作。

1、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工处积极完善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积极争取母体学校心理中心的支持,通过系统性地开展好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健全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另外,加强了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在帮困助学方面,学工处确立了‘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贷款为主体,奖、贷、补、勤四位一体,联动助学’的资助体系,特别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认真做好各类助学奖学金的评比工作,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规范管理勤工助学工作,不断加强与银行的联系,积极做好助学贷款的申请工作。此外,还设立了绿色通道等其他资助载体,确保让每一个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仅2008年,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费就达到了180.5万元,另外还为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总计150余万元。

3、在就业指导方面,学工处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择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就业保障、就业“促销”、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四大工作机制,创造一切条件为毕业生服务。

二、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院学生处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依托学生管理扎实开展各项活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五抓五促”的管理局面,即:抓行为规范、促优良校风;抓文化活动、促精神文明;抓寝室卫生、促文明和谐;抓早操、促健康;抓自习、促学习。同时,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严格各项管理工作。

1、认真开展学生学年总结评比工作,做好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评选优秀学生奖学金及评选先进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类单项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同时,还把各类先进个人以及被评为“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部分考取“安徽省选调生和研究生”的同学的先进事迹做成展板,进行宣传。以身边的榜样从正面引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2、为了营造更加优美、整洁、文明的公寓环境,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学工处主办了宿舍文化节。期间开展了文明寝室、雅室评比等活动。在院团委的积极组织和辅导员的积极配合下,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的团队精神。

3、加大对团委学生会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院团委不断规范晨炼晨读、宿舍卫生、晚自习“三项检查”工作,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三自”服务功能。

4、用制度保证管理,用管理维护制度,不断夯实学生工作基础。院学生处结合学院实际不断修订、完善院《学生手册》,全面贯彻、落实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断规范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强化了管理育人的工作理念。

三、进一步加强育人工作的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出台了《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开展专题研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辅导员素质;以辅导员培训、考核为载体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本学期,15位同志作为双肩挑教师,坚持为学生上《形势政策教育》课,同时通过菁英学校培训班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涵,给学生讲解一段时期中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并及时调研学生中的思想反应,特别是在敏感时期,及时搜集信息,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预案等。

学生处各位同志在工作中注重以人本精神打造团队,培育并形成了“特别肯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善合作、特别求进步”的良好作风,全体成员养成了“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风格,积极营造了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建立了协作友爱的人际关系,切实增强了学生处的整体合力。院学生处处长祝红同志荣获“2008年安徽省就业先进个人”称号;院团委在安徽工业大学2008年度基层团总支建设综合考评中荣获“2008年度安徽工业大学先进团总支”称号;团委书记吴莉同志荣获“优秀专职团干”称号等。还有多人获得校、院“优秀先进工作者”和“工会先进个人”称号。

四、以认真细致的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方法为手段,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育人工作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每学期初,学工处组织各学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返校情况,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对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补助,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定期组织召开“新生座谈会”和“学生干部座谈会”等,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学工处自07年来,结合工作,开展了“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探”等一系列专项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业情况和就业观念,这不仅使本部门的育人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学院整体的育人工作和探索并寻找适合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及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依据。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学生工作处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位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提供细致、周到、全面的服务,推动学院“三育人”深入开展,为学院的“三育人”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12、关工委

校关工委“三育人”先进事迹

我校关工委成立于1990年,至今已经19个春秋,尤其是1996年以来,关工委工作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开展了13个方面的工作,成立了10111会,即党建指导组、邓小平理论学习辅导组、新生入学教育组、教学督导组、社团指导组、预防青少年犯罪关爱组、社区服务组、校园文明巡视组、晚自习巡视组、学生宿舍巡视组、时事政策报告团、幼儿家长学校、关工委理论学习研讨会。

    2007年以来,关工委一方面坚持以上各项活动,另方面注意突出重点,深入抓了6个方面的工作。

1、党建工作

新生要求入党的人数很多,有的学院写申请报告的占新生比例为70%80%,如何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思想上组织上都入党。关工委配合各学院,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凡是写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进行党课教育,讲党的基本知识,讲入党程序。2007年以来老同志共作报告100多场,听众1万多人。二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定期谈话,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交给各学院党总支,作为研究能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2007年以来共协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近200名,绝大多数都发展为预备党员。

2、新生入学教育

此工作始于2004年,2007年以来的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每年新生入校后,组织50位老同志,深入到400个新生宿舍,和2400名新同学促膝谈心,谈高校学习任务并不轻松,高校学习特点,主要靠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谈高校学生生活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谈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成才更要成人,这种面对面的、平等的、亲切的交谈,同学们都很感动,乐于接受。组织参于活动的老同志,关工委精心挑选,选对同学有爱心,工作认真负责,善于交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培训,发给“与新生谈话提纲”,明确谈话要点,谈后填写交谈情况表,了解谈话成效和同学对学校的意见要求,关工委加以整理,关工委能做的事情主动去做,需要教务处、后勤部门办的事情,及时转交,能办的及时办,无条件办的向同学做些解释。

    此项工作同学、老同志、教务、后勤、各学院都反映很好,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不断总结,越做越好。

3、            帮助后进生工作

    20049月以来,我们邀请了38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同志先后对1100多名有两门以上功课不及格的学生进行帮教工作,经过努力,有70%的学生学习赶上来了。此项工作被省教育厅誉为帮助后进生的“绝招”,教育部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全国高校关工委会议,请王志远同志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向全国高校关工委推广此项做法。2007年以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此项工作更有成效,后进生比例下降明显。

4、教学督导工作

1996年,关工委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组织了30多位有教学经验的老同志听课7000多次,课后和任课教师积极交流。2007年以来,在教务处安排下,关工委老教师坚持听课制度,并积极协助学校进行考场巡视,试卷抽查,毕业论文检查等工作,还组织24位老教授总结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教学经验之谈》,送给每位青年教师,受到他们欢迎和好评。

5、时政报告团

    我校时政报告团的老同志都能与时俱进,关心每年国内外形势的特点热点,再加上老同志备课认真,准备充分,又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校内外报告都深受欢迎,特别是2007年以来,每年校内外报告都有100多场,听众达一万多人次,报告内容有“两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北京奥运”、“建国60周年”、“金融危机”等,都是同学关心的问题,每次报告同学都认真听课,并称赞说:“老同志做报告就是精彩”。

6、建设学习型关工委

为了更好的做好关工委工作,发扬‘四种精神’,为了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自1998年成立学习中心组以来,始终坚持每两三周集体学习讨论一次,至今共学习讨论100多次。07年以来,学习讨论‘两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六个为什么“等,每次学习大家都热情参加,积极发言,感到收获很大。同志们有一个共识;安工大关工委是名符其实的学习型关工委。还多次受到省教委关工委、省关工委的赞扬。

 

 

 

 

 

 

关闭窗口

安徽工业大学工会委员会 马鞍山市湖东北路500号 邮编:243002